English

警惕无气力病蔓延

1999-05-03 来源:生活时报 郑宁 我有话说

70年代后,日本经济高度发展,进入“饱食社会”。日本的家庭,一方面物质水平不断提高,另一方面,家庭的子女数又在相对减少,使得家庭中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多采取过度保护、过度干涉的态度。即孩子想要什么,家长就给什么;孩子不想要的,只要父母们认为是好的,也要强加给他们。最后出现了什么也不想要,对什么都无兴趣的所谓“三无”(无气力、无意欲、无关心)学生,而且数目不断扩大。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,对学习无热情、对生活无目标、对他人甚至对自己无责任感,不少学生为此完不成学业。成为日本教育家、临床心理学家们感到痛心、却又束手无策的一种难治的心理障碍,被简称为“无气力病”。

1993年,日本一学校心理辅导团体访华,在与中国同行座谈时一再询问:中国的独生子女逐渐进入青春期,是否有无气力病出现。当时我国的学者还没有发现,并未引起足够重视。但在1995年,笔者接待了从事咨询工作以来的第一例无气力病的大学生来访,这位学生无奈地说,“我真不明白,我究竟为什么要上大学?”该生因感到对什么都无兴趣而无心学习、无故旷课,最终导致退学。随后,陆续有无气力病学生及其家长来访。一名已经退学的一年级大学生,学年累计不及格的必修课程门次竟达9门以上;另一名对学习无兴趣而多门需要补考的学生,其家长亲自到学校联系任课教师给他补课,但该学生自己竟然无动于衷,最终还是被学校除名。

从目前情况看,此类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,家庭经济状况良好,学生本人的身体状况、智力水平、学习能力也很正常,但却表现为学习无动力,生活无兴趣,人生无目标。患无气力病学生,大都发生于大学一、二年级,尤其是一年级新生之中。患无气力病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:对自己被其家长过度的关心、照顾既反感又依赖;学生对家长的抵触情绪较大;自我控制力弱;缺乏自我成长的勇气;(个别患无气力病的学生或同时伴有挫败感、感情冷漠等其他心理障碍)其中最突出的表现特征是对自己、对他人、对家庭、对集体以及对社会缺乏责任感。无气力病实际上是青少年心理成长过程中,由于过于优越的物质环境、被过度抚育而导致自我成长受阻的一种心理障碍。独生子女成为该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。

如何预防无气力病的出现呢?简单地说,一是作父母的要让孩子从小就建立自立自强的意识,尤其是独生子女,要防止孩子过于依赖父母;二是父母要给孩子以成长的机会,不应事事都由父母代劳;三是要给孩子一定的自己作主的权利;四是要让孩子从小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,例如,做家务、买东西、照顾病人等,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。对于已经陷入无气力病的学生,应尽早接受心理咨询的辅导与帮助,同时家长也应积极地配合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